唯有孤独永恒——《百年孤独》文学评论(作者:邓嘉卉 指导老师:高思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三12班 邓嘉卉 指导老师:高思
发布时间:2023-11-30 13:19:02
    小字号

其实我本不应该读《百年孤独》的,毕竟作为一名学生,当时的我还在经历着狂风暴雨式的考试的洗礼,又怎能花时间转头入坑《百年孤独》呢?但这一次,理性败给了感性。既因为每年的雨后,伴着凉丝丝的雨珠划过伞面,挡也挡不住的匆匆思绪与垂下的水帘形成某种交相呼应,这是一个想让人醉心于《百年孤独》的时节。又因为当人忙于两点一线的生活时,总是会找一条出路来放松自己。

幸好,深沉的高级黑配上血色花纹的书皮让我隔着雾与雨,相中了这个浑身散发着冷漠,仿佛在说离我远点的大部头。单凭配色就应了这个书名,它在我书架上的地位一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撼动。在马尔克斯之前,没有一本书用这样随意而交错的时态叙述故事,而在他之后也没有人成功超越。比如,《哈利·波特》里的魔幻在于稀奇古怪的魔法冒险,而《百年孤独》的魔幻更添了一丝烟火气。

那么具有如此魔力,浑身散发着孤独的大部头又真正展现了什么呢?它从文字中首先诉说了几个魔幻怪异的故事:飞翔的魔毯只用几个钱币就可搭乘;死人的血能自己流动来传达死讯;亡灵会变老;死神可以出现在你面前。《魔而不妖,这才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正确打开方式》这篇文章就清晰叙述了这些情节给人的感受:“这些在真实熟悉的场景中发生的不可思议之事,让幻想和现实的界限模糊了。”也有人进而说明了这些文字所反映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来源和目的,“其中一部分来自于拉美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但另一部分无比清晰地指涉着现实:永远打不完的内战和革命;欧美列强的殖民霸权。”胡天翼在《魔幻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这样写道。

同时神奇的是,在这些传说与现实交错的情节中,处处又都存在着闪闪发光的时空感。开头这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叙述者是从将来的某个时刻回想过去,涉及到了时间上的错位,从而让时空发生错乱。马尔克斯自述这样写的目的是“将一个世纪的日常琐碎集中在一起,令所有事件在同一瞬间发生。”可见在这种时间错乱的情况下让读者明白故事的顺序是件难事,而这就是马尔克斯高明的地方:他用人物的不同视角在几十页之间重复串起时间,读者会发现由于人物不同,人生侧重的事也就不同,只能用几件为数不多的相同事件来确定时间先后。就好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当中,一杯茶浮现了整个贡布多带给作者的全部情绪,而任何一个细枝末节都可以牵扯出一个人的一生,这一生也不止有生卒年月,还有悲伤不解、徘徊、快乐和孤独。

这份孤独贯穿了布恩迪亚家族的一百年里的七代人,但也可以说只有一代。这当然是因为《百年孤独》闻名遐迩的一点:人名不断重复。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是因为马尔克斯夸张了社会中特有的风俗:一般家庭会将新生儿取名为逝世长辈的名字,以此纪念长辈,但在《百年孤独》中塑造的布恩迪亚家族中,相同的名字表明性格相同,人物不朽。而相同的人之所以在代际间拥有差异,是因为时代所提供的平台不同。奥雷里亚诺成为上校,是因为刚好有保守党和自由党的争斗,给予他能利用才能的战争。奥雷里亚诺第二与何塞第二互换名字,但和平年代的何塞第二没成为上校,而是热忠于斗鸡。为了不让读者混淆,作者还给部分人物增加了一些特征,如阿玛兰妲手上至死没能摘下的黑纱,梅梅恋爱时必定出现的黄蝴蝶。这些元素一遍遍出现,烘托了神秘的氛围,加重了魔幻色彩。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魔幻人物当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一代乌尔苏拉。在马尔克斯笔下,这个名字象征着务实勤劳和对生命的洞悉,晚年失明的她就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成功掩盖了自己的失明,能在“全黑”的房间里穿针引线,做饭倒水。这种对乌尔苏拉的歌颂,就好比贾宝玉对女儿的赞美,所以《百年孤独》有点像拉丁美洲式的《红楼梦》:写了相似的题材却偏重不同的人生阶段,一个讲的是女儿家的才思之美,一个讲的是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担当。二者的结局也惊人的相似:一个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个是“羊皮卷上所载的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出现,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不过略有不同的是两本书的结局:《百年孤独》一切都消亡的结局,从象征主义看来是隐喻人类的历史——人类的结局便是被天灾毁灭。这就上升到对《百年孤独》整本书的立意讨论层面。不过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最大惊喜还是对人类孤独的诠释。在马尔克斯之前,人类对孤独的定义是悲哀痛苦的负面情绪,是所有人都想规避的失落。比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就将这种个人与人类社会和国家格格不入的孤独推向一种高度。但马尔克斯却向下挖掘出了人类对孤独的别样感觉,即人性对独处的渴求。虽然人并非生而享受孤独,但一生中没有谁不会经历孤独。在主动或被动之间,人适应了孤独,也不得不学会在孤独中享受。在独处中人不需要做出任何需要牵引肌肉的动作,唯一可做的就是自我思考,这种思考促进自省,能让人在质疑人间是非中获取经验,走向成熟。孤独为人生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不同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孤独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一个幸福的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独签一个体面的协议”,书中最特别的阿尔兰妲就在孤独与陪伴间纠结。只不过第一个选择拒嫁未婚夫,孤独安详地穿上自己缝制的寿衣死去;第二个选择再嫁真爱,尽管最后生下长猪尾巴的儿子,自己在血脉的层层迷宫里迷失——与自己的近亲相爱,并在产后失血过多死亡。漫漫岁月,人做出不同的选择,走上了不一样的路,但最终又殊途同归,走向死亡。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或许千年前孔子站在河岸说的并不完全正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流逝的并不是时间,流逝的是生命。流水不争先,无论如何起伏跌宕,最终都是汇入大海,升入天空,再到泥中,正如布恩迪亚家族的代代循环。

风吹开书页,雨珠落在地上。依旧下着雨,细雨里是一个个孤独的灵魂降生在马孔多。

                                                                                                                                                                                                                                                                                                                                     (责任编辑/江琴;文字编辑/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