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背景下国民舆论的情感倾向与主题分析 (作者:东子扬 学校:上海市青浦区第一中学)

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
发布时间:2025-10-23 09:30:02
    小字号

俄乌冲突背景下国民舆论的情感倾向与主题分析
作者:东子扬  学校:上海市青浦区第一中学    

一、研究起源
        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笔者通过网络关注相关动态,注意到初期我国网络舆论存在多种不同观点。近年来,随着局势发展,网络讨论热度有所变化。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国际信息传播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始终倡导和平解决争端,秉持客观中立公正的立场。在此背景下,笔者希望通过社交媒体数据分析的方法,探究我国网络舆论对俄乌冲突的情感倾向。
二、课题研究综述
        俄乌冲突是网络时代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国际事件。有研究指出,网络舆论中的情感表达值得关注。
        在国际媒体报道方面,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立场。我国政府和主流媒体始终坚持专业、客观的报道立场。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研究关注到国际社交平台的内容传播特点。在网络舆论方面,有研究指出网民情绪表达的特点及其变化。
        国际社会关注各国对俄乌冲突的立场,在此背景下,准确传达信息、促进国际理解显得十分重要。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 研究数据采集本课题
        选取Bilibili平台作为评论采集对象,该平台视频内容丰富,评论量较大,适合分析舆论变化。
        本课题使用Python编程爬取俄乌冲突相关视频评论,包括一级评论与二级评论(对评论的回复),共采集评论数据4182条,共计114209字。
      (二)评论预处理
        同时为了保证采集评论数据的有效性,对爬取的初始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处理:数据筛选:剔除空白数据;剔除与俄乌冲突无关的评论,如“……**国产的糖果饼干酒标注为***产售卖,请大家理性购买时注意店铺名称”“2.24我生日,离谱”;剔除无法分析的表情包,如“[doge]”“[冰墩墩转圈]”。
        对已有评论内容进行转译,将文本转译成适用于ROST软件分析的内容,包括谐音字改写,如将反义句改回适合原来语义的词语,如将“真幽默啊”改为“真滑稽啊”;将网络用语进行转换,如“6”“emmmm”改为“厉害”“无语”。最后得到有效评论数据3669条,其中2022年评论最多,共3367条,2023年评论数量次之,共222条,2024年评论量最少,共80条。
      (三)网络舆论对俄乌冲突的情感倾向分析
        本课题使用ROST EA对不同年份的评论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表1 情感倾向分布表

由上表可知,网络舆论中对俄乌冲突的表达以消极情绪为主,中性情绪占比较少。为检验情感倾向是否随时间变化,进行卡方检验。结果χ²=2.35,p=0.5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情感倾向分布在这三年间保持稳定。

     (四)网络舆论对俄乌冲突的情感主题分析        
        对评论的情感主题进行分析,中性情感的评论主要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如:“希望早日解决纷争,实现和平”“维护和平符合各方利益”等。针对2022年与2023年评论数量较多的情况,使用ROST语义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不同年份评论的主题分布。语义网络分析通过识别文本中的关键词及其共现关系(关键词在文本中一起出现的频率)构建网络图,有助于理解文本的主题结构。        
        本课题分析结果如下: 

2022年消极情感(左图)和积极情感(右图)评论主题        
        结合具体评论分析,2022年在消极情感表达中,争论冲突性质和责任方确实是主要主题。研究显示,北约国家公众对俄罗斯的情感显著更为负面,与俄罗斯相连的关键词确实包括“北约”“冲突”“平民”等。        
        批评俄罗斯的观点:部分民众认为俄罗斯是主动发起方,表达如“别打了,平民都很惨啊”等观点。莫斯科街头采访中,也有市民表示:“我感到震惊,我一生都未见过这类冲突”,另一人说:“我不清楚现在该怎么做,这非常可怕……”。        
        支持俄罗斯的观点:部分网民则谴责乌克兰,认为“是乌克兰率先挑衅俄罗斯”,或指出“俄罗斯只有俄罗斯,乌克兰有整个西方国家控制”等。在莫斯科街头采访中,也有民众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战争类关键词都与美国相关联,不少舆论认为美国是冲突的幕后推手。有网友总结了一系列历史事件:“美轰炸南联盟的时候……美轰炸阿富汗的时候……美轰炸伊拉克的时候……美轰炸利比亚的时候……美轰炸叙利亚的时候……美轰炸索马里的时候,西方国家集体沉默。俄罗斯反击乌克兰的时候,西方国家集体发声反对。”       
        2022年积极情感主题则围绕“安全”“利益”“正义”等关键词。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众支持俄罗斯并不是单纯反对乌克兰,而是反对美国强权和霸权,以及对挑起冲突行为的不满。

2023年消极情感(左图)和积极情感(右图)评论主题       
        俄乌局势持续一年后,相关讨论的关注点从“责任归属”逐渐转向“冲突性质界定”。有观点认为,当前局势未被明确界定为战争状态,是因为一旦正式认定为战争,将引发一系列国际法后果,包括外交和领事关系断绝,条约关系发生变化,经贸往来禁止,交战方民众与财产的处置问题等。另一显著讨论主题是对军事行动持续性关注,相关表述中可见“实力差距”“军事行动成效”等关键词,例如有关作战策略与人员伤亡的讨论。        
        2023年的讨论出现观点分化,部分言论以隐喻方式表达对冲突的复杂看法,如有关各方得失的讽刺性表述;另一部分观点则持续关注冲突背后的国际关系原则,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性,并联系到地区安全稳定的普遍意义。       
        进入2024年,相关论论数量锐减,但无论是持批评还是理性看待立场,多数观点都表现出对冲突持续的反感与寻求平衡的态度,例如有关各方行为合理性的讨论,既理解安全保障的正当性,也肯定维护主权的必要性。
四、研究结论        
        我国公众对俄乌局势的情感倾向以消极情感为主,这种消极情感并不是针对特定国家,而是源于对武装冲突的深刻反思。从讨论主题演变来看,公众立场逐渐从分化走向理性平衡。消极情感主要表现为对军事对抗的排斥,对和平发展的向往,以及对某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强权政治的不满。这些讨论反映出我国民众期待国际争端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 
参考文献:
[1]马广军.社交媒体时代舆论战的边界性、确定性和传播性[J].情报杂志,2023,42(08):102-106.
[2]周雅婷,任乐毅,马云科,等.现代化舆论战:俄乌冲突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呈现、宣传特征与传播影响力[J].情报探索,2023,(09):61-66.
[3]王战,李永全,姜锋,等.俄乌冲突、全球政治经济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俄罗斯研究,2022,(03):20-54.
[4]于紫琪.俄乌冲突给中国带来的非传统安全危机及其国际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23.
责任编辑:李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