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系列之张掖篇——玉米科技小院(作者: 李鋆霖 青岛长江学校小学部六(1)班)

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
发布时间:2025-10-13 14:52:28
    小字号

河西走廊系列之张掖篇——玉米科技小院

作者: 李鋆霖   青岛长江学校小学部六(1)班 

        今年暑假的河西走廊之旅第三站,我们来到了张掖市。云杉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张掖被称为‘金张掖’?大家不用着急回答,请带着问题仔细探索。”  
        在前往张掖市的车上,高速公路两旁从长满野草的戈壁,逐渐变成了成片绿油油的玉米田。我不禁疑惑地问:“这里为什么种这么多玉米呀?”云杉老师告诉我们:“张掖是全国最大的玉米育种基地,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就有一粒来自张掖。今天下午我们会去张掖玉米科技小院,那里有一位玉米制种专家,我们还将吃到新鲜的玉米。”同学们听后不禁欢呼起来。
        大巴车缓缓拐进张掖市郊外的村庄,停在一个农家院子门前。院子对面就是试验田,田里的玉米高矮不一,像忠诚的士兵守卫在小院的周围。一下车,我就闻到了玉米叶的清香。小院门口早已有一位六十多岁、和蔼的老爷爷,带着一个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小姑娘和几位大姐姐等候我们的到来。云杉老师介绍道:“这位爷爷就是石教授,这个小姑娘是他的孙女,大姐姐们都是农学专业的研究生,他们可都是农作物高手。”我不禁睁大双眼,仔细打量眼前这位皮肤黝黑、好似农民的爷爷——他竟然是教授?这和我印象中教授的形象大相径庭。
        石爷爷憨厚地笑着说:“欢迎各位同学来到我们玉米科技小院做客!我们主要做王米制种研究工作,除了大家常吃的甜玉米、糯玉米这些品种外,我们还研究牛羊吃的饲料玉米。”简短的见面仪式后,我们就扛上量尺,跟着研究生大姐姐进入了核心区域——玉米制种实验田。

石爷爷欢迎我们的到来(供图/李鋆霖)

        带领我们的是乔姐姐。她向我们介绍了玉米的“前世今生”:原来玉米并非中国原有的农作物,而是通过丝绸之路打通的东西方交流桥梁,从遥远的西方传入中国,如今已成为我们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科技小院的每块实验田前都竖着一块小木牌,上面标注着种植玉米的品种。不同品种的玉米秆高矮不一,有的像“绿巨人”,有的像“小矮人”。乔姐姐教我们用量尺测量玉米植株的高度,并告诉我们,这是为了监测玉米的产量、抗倒伏能力、抗病虫害能力等重要指标。
        接着她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有谁知道玉米是怎么结出果实的呢?”我立刻举手,自信地回答道:“玉米是雌雄同株植物,顶端是雄穗,中间是雌穗。授粉后,玉米棒子每结一粒玉米就长出一根花丝。花丝越多,说明玉米棒越饱满!”齐姐姐听完哈哈大笑:“答得不错!这位小同学懂得真多,简直是个农学小博士呀!”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田间地头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在玉米田学习玉米知识 (供图/李鋆霖) 

        实地学习结束后,我们回到科技小院。石爷爷的家人和大姐姐们热情地端出自己种的糯玉米、土豆、西红柿、李子、桃子招待我们。我们围坐在葡萄架下的桌子旁,一边品尝这些新鲜的瓜果,一边向石爷爷提出各种问题。
        石爷爷告诉我们:“以前的玉米杂交育种,需要从各地收集玉米种子进行人工选种、种植和培育,要培育出一个优良品种需要很长时间。现在我们可以依靠高科技手段,直接从玉米种子库中提取DNA进行基因排序,通过分析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基因,直接用于杂交育种,这样大大缩短了育种时间,也提高了种子质量。”

品尝美味的食物(供图/李鋆霖)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样短暂。天色渐晚,我们在科技小院稍作休息后,便恋恋不舍地和石爷爷道别。
        在回去的路上,我心里对云杉老师的问题渐渐有了答案。我想,张掖之所以被称为“金张掖”,从历史上看,是因为它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祁连山冰川融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使之成为河西走廊的重要“粮仓”;而今天的张掖,作为我国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那金灿灿的玉米让农民们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聆听石爷爷的教导(供图/李鋆霖) 

我也想成为像石教授那样厉害的人。

责任编辑:李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