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系列之兰州篇——兰州牛肉面
作者: 李鋆霖 青岛长江学校小学部六(1)班
暑假期间,我和妈妈开启了河西走廊之旅,首站来到兰州,这就不得不提这座城市的特色美食——兰州牛肉面。 结束白塔山公园的考察学习,正值中午,我们来到兰州牛肉面博物馆。在这里,我们不仅能了解兰州牛肉面背后的故事,还能参与一场亲手制作牛肉面的研学活动,想想都让人兴奋不已。
走进兰州牛肉面博物馆,馆里陈列着各种制作面条的炊具和食材样品。讲解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面粉和配菜的挑选、熬汤的配料和火候……原来,一碗看似普通的牛肉面,竟然蕴藏着这么多学问!
熬制牛肉汤所需的配料(供图/李鋆霖)
参观完博物馆,我们跟着老师穿上围裙、洗干净手,有序地进入“兰州牛肉面博物馆研学体验中心”。体验中心的教室正中央摆放着一个大不锈钢面板,上面放着一大块面团——这就是牛肉面的“前身”啦!对面整齐排列着两列小不锈钢面板,正静静等待我们这些跃跃欲试的学生。 有的同学一进教室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师,怎么做兰州拉面呀?”老师一边分发面团,一边解释道:“同学们,面团需要先醒一下,这样抻拉的时候才顺滑柔韧。现在开始分面团,别着急,每人都有。不过我要纠正一下,正确的叫法是‘兰州牛肉面’,而不是‘兰州拉面’。”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么多年我们都叫错了!
老师继续说道:“刚才同学们都参观了博物馆,了解到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具体来说,就是汤要清,萝卜要白,辣椒油要红,蒜苗要绿、面条要黄。”
兰州牛肉面五大特点(供图/李鋆霖)
说话间,我们都拿到了属于自己的面团。我看着手里白生生、软乎乎的面团,不由犯起愁来——不用机器,只凭双手,真能让它变成细细长长的面条吗? 就在这时,只听老师说道:“下面我给大家演示如何抻拉面条,其实很简单,请同学们仔细看。”只见老师将手中的面团揉成长条,手握两端,快速向外抻拉,那短胖的长条就变成了略细的条状;接着对折,手快速从中间穿过,再次抻拉。反复三四次后,面团竟神奇地变成了细长匀称的面条,就像变魔术一样,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嘿!这也太简单了吧!我自信地拿起面团,飞快地回到操作台前,开始“实战”操作。我学着老师的样子——快速地揉扁、拉长、对折,可拉出来的面条粗细差别大得离谱:粗的像我的手指,细的却如发丝。我不服气,从头开始反复尝试了几次,结果都不尽如人意——不是面条变面片,就是粗细不均。这可真是“看着容易,做起来难”!
我赶紧举手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听我说完疑惑,耐心地又给我做了一次示范,并告诉我:每次抻拉面团时,都要保持大致相同的长度;而且作为初学者,每次拉长后都要轻弹面粉,这样才能防止面条之间相互黏连。我按照老师教的方法重新操作,果然一遍过关!
展示亲手制作的兰州牛肉面(供图/李鋆霖)
看似简单的手拉面里竟藏着这么多细节,我吃着自己做的兰州牛肉面,那味道特别香,每一口都充满了成就感。

品尝制作的兰州牛肉面(供图/李鋆霖)
责任编辑:李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