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学通州分校:“葫芦娃”的七十二变

来源于:知力
发布时间:2022-01-30 11:40:03
    小字号
“葫芦娃”的七十二变
撰文 / 胡军玲(北京小学通州分校)

“半亩园”里种葫芦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一块“半亩园”教育实践基地,春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种葫芦,还邀请了科学老师前来指导,保证小葫芦的健康成长。每个人都有一棵专属的幼苗,葫芦的播种、浇水、育苗、施肥、管理等一系列工序,均由自己完成,小葫芦苗在悉心照料下一天天长大。到了秋天,大家收获了四五十个葫芦,有大小不同的亚腰葫芦,还有奇形怪状的异形葫芦。不过,刚摘下来的葫芦有一层外膜,肉质水分较多且粗糙,还要经过刮皮、晾晒等工序,才能进行创作。
“半亩园”也是我们室外艺术写生的乐园,同学们经常拿着画板、画笔来赏景、创作,无限的创作热情被激发,美育浸润其中,体验到了劳动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专研葫芦技艺


      在葫芦社团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烙画、雕刻、彩绘三种技艺。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接触葫芦工艺的主要方式是在葫芦上烙画,就是用电烙铁在葫芦上熨出烙痕作画,在把握火候和力度的同时,实现“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的效果,烙画葫芦不仅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工艺美术品,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雕刻葫芦是把山水人物、花卉飞禽等雕刻在葫芦表层或是镂空,从而达到高雅的观赏效果。彩绘葫芦是一门古老的工艺,作品根据葫芦的造型起稿,用画笔在葫芦上涂色绘制而成。这些技艺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绘画功底。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葫芦的外形,设计、制作出生活中既实用又美观的器具,将葫芦的灵性发挥到极致。

小小葫芦文创师


      在参加葫芦社团课程一段时间后,同学们不仅熟练掌握了葫芦技艺,还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设计、选材、创作,制作出独一无二的葫芦作品,有的作品甚至融合了多种技法。
刘荪若同学主动申请加入烙画葫芦社团,从对烙画葫芦的懵懂,到如今她俨然成为一名小小文创师。她的爸爸特别喜爱喝茶,但由于粗心把茶漏弄丢了,每次喝茶都要用嘴过滤茶叶,这引起了刘荪若的注意。她发现一个异形葫芦形状跟茶漏很相似,便提笔创作。先用雕刻笔把葫芦劈开,用半边葫芦进行雕刻,然后在底部逐个钻孔,制成茶漏,并烙上精美的图案。刘荪若在父亲节那天将葫芦茶漏送给爸爸,爸爸惊喜不已。小小茶漏却蕴藏着大智慧,刘荪若基于生活需求,就地取材,彰显了活力学生的特质。
      另一位同学张靖怡在创作枫叶镂空葫芦时,由于葫芦坚硬,雕刻笔很难钻透,几根铁笔都被用坏了,但她没有气馁,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方法,既能把葫芦的皮雕刻下来,又能避免烫糊的现象。一个问题解决后,新的难题又产生了——上色。最初她选择用马克笔,结果上色不均匀,颜色饱和度不够,显得“土里土气”。张靖怡向老师请教,经历了几种不同颜料的尝试之后,最后决定选用丙烯,呈现效果让人眼前一亮。


争当葫芦文化传承人


      北京小学通州分校曾举办名为“绘美运河童心梦,书赞通州畅未来”的“美术+”主题展示活动,以“美术+”的形式自北向南展示了运河沿岸城市的特色非物质文化,在“大美堤畔”章节,社团师生用七十二变“葫芦娃”展示了运河沿岸的风景,有秀丽宁静的山水、神态各异的动物、风格迥异的人物等,还有一些文创作品,如葫芦茶叶罐、茶漏、花盆等,同学们还变成了小老师,现场教授各位嘉宾葫芦技艺,用技艺和智慧赢得在场嘉宾的一致好评。
      此外,同学们还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文创类比赛,包括北京市第二届中小学生技术创意设计(TID)大赛、歌华有线杯·2019 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等。每件参赛作品都有一个小故事,带着情感温度,烙画葫芦作品经过层层角逐获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布的版权登记证书。


(责任编辑 / 黄盈盈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