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秦岭考察之寻找“东方宝石”朱鹮
作者:刘芷含 深圳市蒙特梭利学校
在我国,有一条非常非常重要的山脉,名叫秦岭。大人们常说,它是华夏文明的“龙脉”,就像一条绵延在大地上的巨龙。
秦岭有“大秦岭”和“小秦岭”两种说法。大秦岭特别长,从西边的昆仑山开始,一路经过甘肃、陕西,一直到东边的安徽一带,全长1600多公里,它就像一堵巨墙,分开了中国的两条“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我们平时说得更多的是小秦岭,主要指陕西南部的一段山地,东西长400至500公里,是秦岭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它的主峰叫太白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海拔3771米,是我国中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峰。
秦岭全域图 (供图/刘芷含)
秦岭的本领非常大,它就像一位伟大的气候调度师。冬天,从北边西伯利亚来的寒冷空气想要南下,秦岭这座“大高个”往那儿一站,就把大部分冷空气挡住了,所以南边的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冬天就比较暖和。夏天,从太平洋来的湿润海风想要吹到西北去,又被秦岭挡住了,所以北方就比较干燥。因此,秦岭北边属于暖温带,南边属于亚热带。每年1月份,秦岭以北的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水会结冰;秦岭以南的平均气温在0℃以上,比较温暖。秦岭还是我国一条重要的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界线。秦岭以北的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气候比较干旱;秦岭以南的年降水量多于800毫米,更加湿润。正因如此,秦岭被称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也被誉为“中央国家公园”,这里栖息着许多国宝级动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秦岭四宝”:大熊猫、羚牛、金丝猴和朱鹮。为了保护它们,我国在这里建了众多自然保护区,包括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共19个。作为秦岭南坡的明星物种,朱鹮非常珍稀且自带“光环”,它的生存状态与秦岭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更是我们此次考察中重点关注的“生态指示员”。
10月2日,我来到陕西汉中洋县的朱鹮自然保护区,看到了野生朱鹮觅食、栖息的地方,还参观了朱鹮宝宝的“幼儿园”——繁育中心。我还咨询了住在附近的叔叔阿姨一些问题,了解了他们和朱鹮如何相处,以及怎么保护这种珍稀鸟类。
在朱鹮栖息地,我看到的朱鹮外形非常优雅美丽:它们体型中等,有长长的腿和长长的嘴巴,方便在泥水里找吃的。身上的羽毛主要是白色,翅膀下面和尾巴尖点缀着漂亮的红色。后脑勺还有长长的像柳叶一样的羽毛,像梳了个小辫子。它们的脸、腿和喙尖也是红色的。
优雅美丽的朱鹮(供图/刘芷含)
朱鹮喜欢栖息在低矮山林的树上,白天会飞到附近的水田、小溪和沼泽地带,悠闲地踱步,寻找小鱼、小虾、螃蟹、青蛙和虫子吃。每年四至五月是它们的繁殖期,此时它们会筑巢产卵,每窝通常产2到4枚蛋。父母双方会轮流孵蛋和照顾宝宝,特别有责任心。孵蛋期大约持续30天,小鸟40天左右就能离开窝了。有趣的是,在繁殖期间,朱鹮会将颈部分泌的灰色色素涂在头部、颈部和翅膀的羽毛上,把自己染成灰色,形成保护色,这样就能更好地躲开老鹰等猛禽的袭击。
观察朱鹮(供图/刘芷含)
保护区的专家告诉我,朱鹮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等地区都有分布,但随着环境恶化,朱鹮就越来越少,到20世纪70年代末,很多国家的朱鹮都几乎灭绝了。就在大家几乎绝望之际,1981年,科学家刘荫增在洋县的姚家沟,奇迹般地发现了全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此后,我国立刻行动起来,为朱鹮建立了保护区,帮它们人工繁殖,把养大的朱鹮放回大自然,还和别的国家一起合作保护。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现在全球的朱鹮数量已超过10000只!不仅在中国很多地方能看到,连日本和韩国也有了朱鹮的身影。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拯救故事”!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最后这7只朱鹮能在洋县被发现?我觉得既有必然因素,也有机缘巧合。洋县位于秦岭南麓,这里河流、水田、沼泽很多,冬天也不结冰,朱鹮不愁找不到吃的。同时,洋县地处秦岭和大巴山之间,以前经济发展慢,环境破坏少,给朱鹮留下了一个避难所。当别的地方环境变差时,朱鹮自然最后消失在家园条件最好的地方。当然,中国南方还有其他环境不错且适合朱鹮生长的地方,但它们偏偏选择留在了洋县,我想这也有偶然的因素。
通过这次秦岭考察,我不仅亲眼看到了“东方宝石”朱鹮,更深入探究了朱鹮的生活习性和野外生存环境,了解了为什么最后的朱鹮种群能在这里被发现和之后保护它们的故事。秦岭不仅仅是一座山脉,更是一个巨大的自然乐园,孕育着无数珍稀动植物。我们要好好保护秦岭,守护这个神奇而伟大的自然宝藏,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朱鹮和各种各样的野生动植物都能快乐地生活下去。
保护秦岭,保护朱鹮(供图/刘芷含)
责任编辑:李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