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东方宝石”——朱鹮之乡洋县科考之旅(作者:赵雨阳 赵新阳 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

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
发布时间:2025-10-16 14:45:58
    小字号

邂逅“东方宝石”——朱鹮之乡洋县科考之旅

作者:赵雨阳 赵新阳     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


国庆和中秋的超长假期,让我们有机会深入探访和考察秦岭。

作为我国著名的南北分界线,秦岭自古以来不仅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们来到位于秦岭南麓的洋县,这里是“秦岭四宝”的家园:憨态可掬的秦岭大熊猫,体型硕大的羚牛,机警灵动的金丝猴,体态秀美的朱鹮。最让我惊喜和难忘的,当属宛如仙子一般的朱鹮。

这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观察这种美丽而稀有的鸟——朱鹮。虽然来这里之前进行了科普预习,看了它的图片和说明,但是在路边的稻田里看到它们时,还是感觉太震撼了!

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它优美的身姿、粉红色的羽毛,在斜阳映照下散发着柔和的光晕,吸引了一车人的目光。大家纷纷下车,屏住呼吸,驻足观看这一场大自然上演的好戏。

朱鹮在池塘边觅食(供图/赵雨阳 赵新阳)

        朱鹮洁白的羽毛如冬日初降的新雪,纯净无暇;翅膀下和尾羽间点缀着一抹淡淡的粉红,如晚霞在天边留下的最后一抹余晖;头顶那细长而飘逸的羽冠,如精心设计的流苏,为它增添了几分灵动;长长的喙和腿,线条简洁,让它无论站立还是涉水,都透着一股超凡脱俗的优雅气质。天生秀美的朱鹮,大自然更是无限眷顾,为它量身定制的“红妆”格外耀眼:额头和面颊的红色,如上好的胭脂,明艳动人;那细长的双腿和尾尖,如同用珊瑚雕琢而成,红得温润生辉。
        在朱鹮保护站,老师给我们讲述了朱鹮的历史分布、最后七只的发现、抢救保护和种群繁衍的故事。它们甚至肩负使命远赴重洋,成为友谊使者,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树立了典范。 
        走访纸坊街道草坝村时,我们采访了一户刘姓人家。女主人给我们讲述了当地人是如何从日常生活中自觉地保护鸟类,尤其是保护朱鹮。比如,在稻田里劳作时,不使用大型机械以免产生大的噪声;即使在节庆时,也不燃放鞭炮;不点烟雾驱害虫,因为烟雾对鸟有害;稻田里不施农药,以免毒害到朱鹮。虽然农作物产量会受到影响,但村民都心甘情愿地做好日常守护。他们很自豪,他们的家乡也是朱鹮的家乡。

社区访问(供图/赵雨阳 赵新阳)

傍晚,是朱鹮归巢的时候。夕阳西下,天际被晕染成一片柔和的金黄色。朱鹮们结束了一天的觅食,成群结队地朝着栖息地飞来。它们会精准地落在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上,浓密的树冠成了它们最安全的归宿。

 

朱鹮夜宿地(供图/赵雨阳 赵新阳)

17:50分发现一只朱鹮从西边飞回来了!我们拿着望远镜认真观察,仔细记录。

 

朱鹮夜宿地同步调查表(供图/赵雨阳 赵新阳)

整个观察过程中,我们在何家村朱鹮夜宿地共记录到23只归巢的朱鹮。从17:50到18:30,远远观望它们从不同方向陆续飞回夜宿地,在杨树枝头短暂盘旋后,便选择合适的枝桠作为晚上的“床铺”。透过望远镜,我们清晰地看到朱鹮用它长而弯的喙梳理自己的羽毛——这是它们忙碌一天后的轻松时刻。

朱鹮在梳理羽毛(供图/赵雨阳 赵新阳)

朱鹮考察结束后,我们决心成为鸟类的朋友,爱护它们、保护它们,与它们共享地球、和谐生活。

 

保护朱鹮,从我做起(供图/赵雨阳 赵新阳)

责任编辑:李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