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帮”:让小学生告别时间混乱的智能任务小管家
作者:陈敬之(福安市实验小学龙江校区)
一、发现问题:被时间“困住”的我们 “姐姐,你又忘记接我放学啦!”弟弟委屈的声音,让我真切感受到“时间管理”这四个字的重量。作为小学生,我每天要完成语文、数学作业,还要阅读、练琴,偶尔帮爸妈照顾弟弟,可忙碌中难免顾此失彼——要么作业写到深夜,要么忘记给绿植浇水,就连老师布置的“每日运动20分钟”也常常被抛在脑后。
这样的烦恼,或许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困扰。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我们的作业量减少了,课余时间变多了,可如何合理安排这些时间,却成了新的挑战。老师说,“双减”不是让我们“躺平”,而是要学会自主规划,在学习、兴趣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可身边的同学大多和我一样,要么面对一堆任务无从下手,要么写作业时容易分心,明明1小时能完成的作业,拖拖拉拉就要花2小时。
为了弄清楚大家的“时间难题”,我和老师、同学一起,通过问卷星做了一次小调查,共收到107份有效问卷,其中51份来自小学生,56份来自老师。结果让我很有感触:在学生群体中,76.47%的人要做语文作业,78.43%要做数学作业,还有超过一半的人需要完成阅读、运动和兴趣班任务,平均每天花在主科作业上的时间就有1~2 小时。可说到时间管理,只有25.49%的同学觉得自己做得“好”,56.86%的人承认“缺乏时间观念”,68.63%的人会“容易分心”,就连任务切换时,也有52.94%的人会浪费时间。
老师那边的反馈更直接:87.5%的老师认为小学生“缺乏时间观念”“难以专注”,76.79% 的老师提到,“双减”后学生需要更自主地安排时间,但很多孩子并没有做好准备。更关键的是,市场上的时间管理工具要么太复杂,要么功能单一,根本不适合小学生使用。
看着这些数据,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设计一款专门给小学生用的智能任务管理器?它既要简单好操作,能提醒我们按时完成任务,又能让爸妈和老师了解我们的情况,还能帮我们慢慢养成好的时间习惯。这个想法,就是“任务帮”的起点。
二、设计与制作:“任务帮”的三次“变身”
(一)第一代“任务帮”:简单却暖心的“提醒小助手”
第一代“任务帮”的核心目标很简单:解决“忘记任务”的问题。我参考了“习惯形成理论”——好的习惯需重复和正向反馈,所以设计了最基础的“提醒+反馈”功能。
在硬件上,我用了Arduino Nano开发板作为“大脑”,搭配LED全彩灯、时钟模块和0.96寸LED屏。电路设计不算复杂,通过Mixly编程控制各个零件:按下对应任务的按钮,计时就会开始;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完成,LED灯就会亮红灯,屏幕上显示未完成的任务;完成了就亮绿灯,还会通过MP3模块播报“任务完成啦”。外观上,我用了可擦写的白板纸做任务条,方便随时写下当天的作业、家务,比如“给弟弟读故事”“整理书桌”,写完擦掉,重复使用很环保。
不过,第一代“任务帮”很快就暴露了问题:按键有时会“失灵”,而且只能提醒任务是否完成,没法记录做任务花了多长时间。比如我写作业时磨磨蹭蹭,它还是会在我“完成”后夸我“真棒”,却不能帮我提高效率。这让我意识到,只“提醒”不够,还得能“管理时间”。
(二)第二代“任务帮”:会“计时”的小管家
针对第一代的不足,我对 “任务帮”进行了升级,重点增加了 “任务计时”功能。这一次,我换了更强大的STM32单片机作为主控,还加入了指纹模块、蓝牙模块和震动马达,外壳则用3D打印做了定制,更小巧便携。
最核心的改进是“分任务计时”:我在设备上设置了5个按钮,分别对应“语文”“数学”“阅读”“运动”“爱好”5类常见任务。开始写语文作业时,按下“语文”键,红灯亮起,计时启动;写完了再按一次,红灯变绿灯,屏幕上会清晰显示“语文作业:45分钟”。如果写作业时需先去练琴,只要按下“爱好”键,语文作业的计时会暂停,练琴的时间开始计算,回来后再按“语文”键就能继续计时——这就是“任务时间叠加”功能,完美解决了任务切换时的时间记录问题。
为了让“任务帮”更智能,我还加入了“超时提醒”:如果一个任务启动后2小时内没完成,设备会通过屏幕文字和语音双重提醒 “该加快速度啦”。这一版“任务帮”还参加了2024年福建省第19届宋庆龄发明大赛,拿到了二等奖,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但我知道它还有提升空间——爸妈和老师没法看到我们的任务完成情况,没法给我们更精准的指导。
(三)第三代“任务帮”:连接家校的“智能桥梁”
第三代“任务帮”的关键突破,是加入了“三方互动”功能。我在硬件里增加了ESP32 WiFi模块和串口透传模块,让设备能把任务数据实时同步到家长和老师的网页端。每天晚上21点,设备会自动把当天的任务记录发送出去:比如“语文45分钟、数学30分钟、阅读20分钟”,爸妈不用再反复问“作业写完了吗”,老师也能根据我们的作业用时,调整布置作业的难度和量。
这一版的电路设计更复杂,需要把STM32单片机、ISD1820语音录放器、2.42寸液晶屏幕等零件精准连接,程序上也优化了按键检测逻辑,用“下降沿跳变”的方式解决了之前按键失灵的问题。外观上,液晶书写屏升级成了可一键擦写的款式,我们可以写下临时任务,比如“3月28日外婆生日”“周三大扫除”和预设的5类任务互补。
为了测试第三代“任务帮”的效果,我找了班里12名同学做实验,6人用“任务帮”,6人用传统的计时方法,持续一个月。结果很明显:用“任务帮”的同学,作业平均用时减少了15%,83.3%的人说“作业更有规划了,不容易分心”,66.7%的人喜欢任务完成后的语音鼓励,觉得“很有成就感”。老师也反馈,通过后台数据,能更快发现哪些同学在数学作业上耗时过长,及时进行针对性辅导。
问卷调查

设计3D外壳
三、小结与展望:让“任务帮”陪伴更多小伙伴 从最初的一个小想法,到现在能帮助同学管理时间的 “任务帮”,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任务帮”的核心创新,或许就在于它“懂”小学生的需求——用简单的按键和灯光代替复杂的操作,用语音鼓励代替生硬的催促,还用三方互动让爸妈和老师成为我们时间管理的“队友”,而不是“监工”。
现在,“任务帮”已经拿到了福建省发明大赛的二等奖,它在“小学生专属任务计时”“家校网页端反馈”等功能上,暂时没有相同的产品。但它还有很多可改进的地方:如现在的操作对低年级同学来说可能还是有点复杂,未来可加入语音控制,说一句“开始数学作业”就能启动计时;还可增加“个性化奖励”功能,比如连续一周按时完成任务,就能解锁一个小动画;甚至可以适配不同年龄段,给初中生加入“自主复习计划”模块,给幼儿园小朋友设计成卡通造型的“习惯培养玩具”。
“双减”政策下,我们有了更多自主安排时间的权利,但也需要更科学的方法来驾驭这份“自由”。希望未来的“任务帮”,能成为更多小伙伴的“时间小管家”,让我们在完成作业、培养兴趣、陪伴家人的同时,慢慢学会对自己的时间负责——这或许就是科技给我们小学生最好的礼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