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
以大地为纸,以亿万年时光的地质作用为墨,地质遗迹是记录地球演化过程的立体“史书”。书中有地球生命演化的连续篇章,有岩层的构造变形与地貌演化的漫长历史,有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印迹,其时间尺度跨越数十亿年,故事内容涵盖地球的演化历史,是一本宏大的叙事史诗。
从地质学角度看,地球演化历史远早于人类文明的出现。在冥古宙时期,地球便已开始了波澜壮阔的自我书写,原始地壳开始形成;在太古宙的绿岩带中,科马提岩与玄武岩互层如凝固的墨迹,深深刻录着火山喷发的狂野与初始海洋的浩瀚。虽然在后续的地质作用中,这些册页遭遇了层层覆盖和反复涂抹,字迹渐渐模糊,但只要地质锤轻轻叩响,沉睡的墨痕与纹路便会醒来,向我们讲述地球演化的历史。
这是一部需以亿年为单位来丈量的史书,人类的文明史与之相比,仿佛封底上最后一行金粉,弹指之间,瞬息闪耀。
每一位地质工作者,也是这瞬息间璀璨的一分子。为了留存这份璀璨,让文明的瞬息更加耀眼,他们行走在田野山海间,搜寻地质遗迹的每一枚碎片,试图拼凑起这部立体史书的全貌。
在云南石林地区,2.7亿年前(二叠纪早期)浅海沉积的石灰岩,经长期地壳抬升和溶蚀作用形成了剑状喀斯特地貌——石林,这里还发育有溶蚀洼地、峰丛、漏斗、溶洞等多种喀斯特地貌,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喀斯特地貌演化序列;在甘肃张掖,1.35亿年前的砂岩经氧化还原作用形成了丹霞地貌,红色砂岩与白色泥岩层叠,仿佛大地的调色盘;在昆仑山脉,冰川侵蚀地貌以U型谷、刃脊、冰斗等形态,诉说着第四纪冰期的气候故事;而在我国北方黄土高原,交替出现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多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忠实记录了第四纪时期东亚季风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蕴含着预测未来全球变化对自然环境影响的规律与机制。
而这部大地史书从未停止更新。例如年纪已超2亿岁的贵州织金洞,其沉积物是研究古气候变化的天然载体。伴随着洞内滴答滴答的水声,由水滴带来的碳酸钙不断沉积,生长了数十万年的“年轻”石笋还在茁壮成长。
地质遗迹作为自然遗产,既是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库,也是发展地质旅游的重要资源,因此开发与保护需要双管齐下。我国通过科学规划和全民参与,找到了“在保护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强化保护”的平衡之道,既守护了地球演化的古老记忆,也使地质遗产和生态文明获得了新生,更向世界贡献了地质遗迹保护的中国方案。
仍以贵州织金洞为例,当地不仅开发出“溶洞探秘+苗绣体验”的旅游项目,将地质科普与苗族传统手工艺相结合;同时,每年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实施洞穴上覆土层生态修复工程(含灌木种植和苔藓移植),增强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从而保护了织金洞历经亿万年而形成的岩溶景观。
科技发展为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数字科技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质遗迹的开发与保护中,三维激光扫描与水文耦合模型甚至可模拟岩溶蓄水带渗水路径以及钟乳石-石笋的生长速率,从而为脆弱的岩溶景观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