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能垃圾站——美好社区的守护者
作者:辛泓宇(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
一、刺鼻的臭味 作为小区里的一员,我经常路过小区的垃圾投放点。每次经过那里,看到满地狼藉的垃圾,闻到那股刺鼻的臭味,都感到特别不舒服。我和妈妈一起扔垃圾时,也遇到过好几次垃圾桶已经满了,我们只能把垃圾袋放在旁边地上的情况,心里既无奈又觉得这样不好。
光觉得不舒服还不够,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观察大家扔垃圾的行为:有人离得老远就“投篮”,没扔进去也懒得走过去捡;垃圾桶塞得像小山一样,盖子都变形了;有时垃圾桶被风吹倒,或者旁边停满了车。我把这些具体现象和可能的原因记录下来:“垃圾桶比较远,扔不中也不会捡”“垃圾堆满了只能放外面”“垃圾桶样式不一,有些易被风吹散或吹倒”。
我觉得得想办法解决。我的想法是:第一,把垃圾桶的开口做成大漏斗形状,再用结实的材料像固定书架一样把桶身固定好,这样扔垃圾容易进去,桶也不容易被吹倒。第二,让垃圾桶能自己“感觉”快满了,自动把垃圾压紧实,这样就能多装很多垃圾,同时它还能自动通知清洁工来收,不用他们一遍遍跑来看。第三,在垃圾站旁设置醒目的禁停标志,防止车辆阻碍清运。
为了验证大家的想法,我发放了调查问卷。所有受访者都遇到过垃圾堆在外面的情况(100%!),很多人也提到了分类混乱、味道难闻、垃圾桶破损等问题。这说明垃圾站的问题确实普遍,我的发明很有必要。大家都支持漏斗形开口和固定垃圾桶的想法(“非常支持”和“支持”加起来100%),不过也有人担心固定的设计会不会不方便扔垃圾(约66%的人提到了),这个我得注意一下。对于自动压缩垃圾的功能,超过一半的人(55.56%)觉得“非常必要”,剩下的人也觉得“有必要”,没人觉得不需要,这太好了。
二、问题解决了
为了解决投放不准、易散落、桶易倒的问题,我重新设计了垃圾桶的入口。不再用普通的圆形小开口或容易卡住的翻盖,而是设计了一个宽大的、倾斜向下的漏斗形开口。这个开口就像一个张开的大嘴,让居民即使稍微站远一点或者投掷角度不那么准,垃圾也能轻松滑进桶里,减少掉在外面的概率。
为了解决垃圾桶易满、清运不及时的问题,这是整个方案最核心也最复杂的部分。我在垃圾桶内安装了超声波传感器。它就像垃圾桶的“眼睛”,一直盯着垃圾堆起来的高度,当垃圾达到容量80%时,传感器将触发小型舵机压缩杆启动。它从垃圾桶顶部缓缓压下来,像压扁易拉罐那样,把松散的垃圾压紧压实,显著提升容量。
为解决清运车辆被阻挡的问题,我在智能垃圾站框架上设置了醒目、难以忽视的禁停标识,采用巨大的感叹号作为主视觉,配以清晰的文字说明,直接保障清运通道畅通,方便清洁作业。
制作过程如下:



设计图 作品原型图
三、我的设计人人爱 我的智能垃圾站主要服务于三类人群:
第一类是每天扔垃圾的社区居民。他们是垃圾站的直接使用者,宽大的漏斗形开口对他们特别友好。有时候拎着很重的垃圾袋,或者站得稍微远一点扔,垃圾也能顺着斜坡滑进桶里,不用弯腰去捡掉在外面的垃圾,也不用担心垃圾掉在地上弄得周围很脏。垃圾桶里的压缩功能能把塑料瓶、纸箱压扁,垃圾站周围变整洁,没有臭味,也不会有很多蚊蝇,大家的生活环境都变好了。
第二类是环卫工人。他们每天要定时把垃圾桶清空,把垃圾运到中转站。垃圾站的自动压缩功能对他们帮助很大,能让垃圾桶装的垃圾更多,实际容量能提升,以前一天可能要跑3趟,现在2趟就够了,减少了奔波的次数。当垃圾桶快满时,满溢预警会通过语音提醒,指示哪个垃圾站需要清理了,不用大老远跑过去发现桶还是空的,或到了才看到垃圾已堆成小山,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第三类是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他们需要规划垃圾站的位置、维护设施,还要处理居民投诉。智能垃圾站让他们的管理工作轻松了很多:漏斗形设计减少了垃圾外溢,压缩功能减少了异味,居民关于卫生的投诉明显变少了,测试期间小区的卫生情况好了很多;醒目的禁停标志也让车辆堵塞清运通道的问题缓解了。
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说:“我们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为他人服务。”
大胆动手试试看,我们是最棒的小发明家!